河北新闻网 要闻| 民生| 乡村振兴| 科技| 学院| 体系| 视频•直播| 深度| 县域| 乡风| 说法| 健康| 文旅| 生活| 供求| 电子报
河北农网>>民生>>

让勤俭节约的好传统世代相传

2020-09-21 14:29:09 来源:河北农网
进入移动版,省流量,体验好

我的老家是武安市磁山镇花富村,从小在农村长大,父母都是大字不识的庄稼人。庄稼人有庄稼人做人的道理,就是从不浪费一粒粮食。在餐桌上吃饭得守规矩,就是吃饭时不能说话,更不能吧唧嘴,吃饭的碗里不能剩一粒粮食。

那时候,早晨晚上都是红薯稀饭。农村人使用的都是大瓷碗,小米粥的米粒往往贴在瓷碗边里。为了吃干净,都有过舔碗的经历。舔碗是一门技术活,技术不精的人,往往会把稀饭粘在脸上、鼻尖上,舔碗在当时农村是一种普遍现象。

倘若碗里剩了饭,或者吃不完偷偷倒掉,轻者被父母训斥一顿,重者就要挨一顿打,按大人的说法是“让你长记性”。你还甭说,挨过一顿揍以后,下次吃饭时就牢牢记住了,吃多少盛多少,宁可少盛点儿,也绝不剩下饭。

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。长大以后,从心里才知道父母的不容易。如果让我看到谁吃饭时没有吃干净,剩下半碗的白米饭和大白馒头,都丢进泔水桶的时候,心中的火苗“蹭”的一下就蹿出来,站出来总要理论几句,那种对粮食的珍惜和爱戴,说不出是种啥滋味。

由于从小受勤俭节约的好传统教育,我的儿子孙子也受感染,他们都知道挣的没有省的准,从不浪费一粒粮食,从不乱花一分钱。全家人吃饭,每人都是把碗里的饭吃干净,从没有倒饭的坏习惯。家里做饭,按人定量,如果中午吃大米饭,没有吃完,把剩下的米饭用碗盛下后放到冰箱里,晚上再熬粥吃。我和爱人过生日,总是要到饭店吃上一顿。倘若有剩下的饭菜,孩子们总是给服务员要塑料袋,分开打包,拿回家里晚上再吃。小孙子从小学到大学,从不乱花一分钱。有时候,孩子上学走的时候,我给他些钱,他总是笑着说:“我兜里还有钱”,从来不要我的钱。

武安市公园东街 张思田


来源:河北农网
责任编辑:陈小朝

相关新闻

三农要闻

燕赵农村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

民生热线 0311-67563577|  网站办公 0311-67563199

广告合作 0311-67562715|  订报垂询 0311-67562175

投稿邮箱:hbnw2020@163.com

地址:石家庄市裕华东路86号河北日报报业集团

法律顾问:河北冀督律师事务所 臧济华

冀ICP备09047539号-1|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1312006002

Copyright 2015-2020 jn.hebnews.cn All rights reserved.

河北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经营性备案信息 网络文化经营单位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新闻记者证管核系统

立即打开
河北农民报官方公众号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官方公众号 天下农资官方公众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头条号 河北农民报官方抖音号